失敗是不會死人的,可是失望會
有一道選擇題:1.金條若干、良田千頃。2.裝滿整棟樓的幾十萬冊珍貴書籍,但前提是不可以轉賣,“代不分書,書不出閣”。毋庸置疑,絕大部分人都會選1,因為立馬就可享受,而選擇2的話就意味著必須要付出,必須要擔當。要保存好這些藏書既費心費力,每年又要支出一大筆費用。
這一奇葩的遺產分割法是天一閣創始人范欽留給兩個兒子的選擇。我一直想不通,范欽分割遺產時為什么會分為這樣兩部分?為什么不將黃金萬兩、良田千頃劈出一部分作為對擔當者的補償呢?我們對每一個付出都應該給以回報,何況是父親給兒子的遺產?
近日,讀了一個故事,有所觸動。1844年,美國醫生威爾斯,根據笑氣的特征,預見了它的麻醉作用,并力圖將它應用到醫學。然而,由于不能掌握它的劑量大小,笑氣并不能被認可,威爾斯被趕出了醫院。但是,威爾斯的助手莫頓仍然對笑氣的麻醉功效深信不疑,繼續深入探索笑氣的功效。然而實驗仍不盡如人意,他便向化學博士杰克遜請教,杰克遜建議他用乙醚試一試。莫頓受到啟發,結果大獲成功。這一成果很快傳遍了世界各地,從此,乙醚成了手術室里不可缺少的麻醉劑。
為了獎勵這一偉大的發明,美國國會決定撥出10萬美元的專項資金。結果巨額獎金和顯赫的聲譽很快在威爾斯、莫頓、杰克遜之間掀起軒然大波。3個人都向法院提出了訴訟,聲稱自己才是麻醉劑的發明人,應該獨享這大獎。3個人誰都不肯放棄,官司多年未了,獎項沒有拿到,痛苦不堪。最后,威爾斯因壓力崩潰自盡,莫頓因狂怒跌墜而死,杰克遜成了至死未愈的精神病人。
我想,如果沒有這10萬美元的獎項,3個人會沿著他們各自的生命軌跡走下去,可是金錢的誘惑讓他們迷失了自我,最后都走上了悲劇道路。看完這個故事,我才明白,范老爺子那看似簡單的分割法,實則深含奧妙。對于范老爺子來說,這些書籍的珍貴程度已經超越了他的生命。在他生命即將凋零的時候,他擔心的不是生命,而是那些書籍的命運。他只想讓這些他傾盡一生心血收集來的書籍延續下去。他知道,如果所托非人,那么這些珍貴的書籍就會灰飛煙滅。因此他在遺產的安排上可謂費盡了心思。
一般來說,均分是最公平的財產分割法。可是范欽的這些書籍是無價之寶,根本無法用金錢衡量,無論怎么分,都存在隱患。如果他所托的后代,是一位既覬覦其不可估量的價值,而又不想擔當的話,那這些書就會遭遇滅頂之災。范欽深深地懂得,在金錢的誘惑下做出的承諾是靠不住的,當金錢揮霍殆盡之時,也就是那些書籍的大限之日。只有純粹的擔當者才不會被利益所動,真正的擔當者決不會被金錢收買,他們在乎的不是金錢和利益,在乎的是傳承,是人類歷史使命。
于是范老爺子干脆將金錢和書籍分為純粹的兩份。果然老爺子的看似奇葩遺產分割法沒有錯,他的大兒子沒有辜負他的重望,不計較任何報酬,將這一份寶貴的遺產傳承了下來。